这是描述信息
sousuo
banner

从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虹桥到临平塘栖的广济桥
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1-18 15:17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

从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虹桥到临平塘栖的广济桥

【概要描述】

  • 分类:最新资讯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1-18 15:17
  • 访问量:0
详情

站在龙舟舱头上向前望去,巨龙般的大运河上,一座高耸横卧的古桥映入眼帘

乾隆皇帝爱新觉罗·弘历第一次南巡,就迫不及待来到杭州塘栖古镇,终于看到了被称做“龙鼻子”的广济桥。

 

朱炳仁在接受采访

塘栖广济桥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,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

 

乾隆清楚地记得,在童稚之年时,圣祖爷康熙给他看过一张画。这图画的是北宋京城汴梁的汴河两岸风光。

这条河载起了大宋的繁华,亦感知了大宋的“夕阳”。

康熙指着图中央虹桥上下的芸芸众生说:“孩子,你长于帝王之家,尤其要懂得百姓之甘苦,要知道水能载舟,也能覆舟。”

画上面的木作虹桥早化为尘土,不过,杭州有一座更美的石砌的七孔虹桥。

 

康熙说到这里,还给爱孙讲了一个“井水不犯河水”的故事。

原来,康熙第二次南巡时,龙船也是停泊在杭州塘栖。水北大善寺方丈让山大和尚到广济桥迎驾,在名满江南的“郭璞古井”恭请龙井新茶。

奇的是,离大运河广济桥仅十步之遥的这口井,无论旱涝,井水水位始终高出运河水位6尺。

有个典故“井水不犯河水”就出于此。清《唐栖志》记下了这一笔:“康熙己巳年,玄烨帝南巡,驻骅镇西,汲此井以供茶水。”

 

康熙帝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《唐栖志》又载:“通济长桥在唐栖镇,弘治二年建。”通济长桥又称“广济桥”。

乾隆看到广济桥下北上的漕船穿流而行,船工急急站在篷顶上,落下风帆,另有人在船舷上使劲撑篙,桥上的游客若无其事地看着风景,真是“井水不犯河水”。

乾隆忙让大太监李玉,递上了随行携带着的珍爱的古画。

画中也有一艘江淮运粮的漕船驶近桥洞,船工紧张地落下风帆,而桥上却另有市井风情,是热闹的“桥市”,不仅有行人、车马,竟然还有商铺、地摊。

“似曾相识看虹桥,只是木作换石料。”

 

这幅画,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
图中虹桥在当年是真实地存在着,《东京梦华录》曰:“从东水门外七里,曰虹桥,其桥无柱,皆以巨木虚架,饰以丹,宛如飞虹。”

北宋诗人汤鼎又曰:“桥头车马闹喧阗, 桥下帆船见画船。”

张择端是个了不起的“摄影大家”,他用灵魂的“镜头”,为后人留下北宋高光时刻的历史瞬间。

 

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乾隆极为珍爱《清明上河图》。据《四库全书》著录的原作,乾隆重新装裱,而且在卷首上亲笔题“清明上河图精品,甲子年冬月”,还盖了六枚红色方印。

乾隆还收藏了明朝仇英款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有意思的是,张择端画中的木质虹桥已经被仇英笔下的石拱虹桥取代。

石拱桥的出现,是古代建筑科技的进步,也是画家与时俱进的写照。

 

乾隆还命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合力重画一幅清院本《清明上河图》,不仅沿用了仇英笔下的石拱桥,还用鸟瞰式全景的焦点透视技法,一展西洋画的“时尚”。

乾隆非常满意,特别御题“讴歌万井富”一诗。

 

“运河三老”之一朱炳仁出席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研讨会

 

乾隆看看古画,望着塘栖古镇这幅活生生的“清明上河图”,“城郊农村清明节之田野景色,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,阡陌纵横,田亩井然。

此处乃以拱桥为中心,桥上行人熙攘,商铺林立,桥下舟楫川流不息,篙师缆夫牵重舟逆行”,

画上面的虹桥一幕,正是广济桥畔的塘栖古镇,上演着的柴米油盐不变的民生活剧。

乾隆仿佛听到万民皇恩浩荡的欢呼,不禁眼眶一湿,朝身边人一声呼:“登桥!”

 

广济桥,据清光绪《唐栖志》卷载:“通济长桥在塘栖镇,弘治二年(1489)建。全长78.7米,七孔。”

古诗赞广济桥:“虹桥矗鳌柱,呼吸通座侧。”乾隆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塘栖广济6米高的桥顶。

这是乾隆爷人生中又一次登顶,遥看大运河泛着龙鳞般波光。他知道这条被称作“塘河”的大运河的价值。

河上千帆竞发,载着数以万担的粮食向北,哺乳滋养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王朝,维系着东方帝国的统一。

 

京杭大运河(图源网络,侵删)

 

乾隆在桥顶上俯视苍生,志满意足地看着“龙鼻子”边匍匐接驾的官员。

可能是特别享受万民夹道欢迎的景象吧,乾隆明确规定凡御驾经过,地方官员都要穿戴朝服一同前往迎接。

这次乾隆的御舟有安福舻、翔凤艇共5艘,用纤夫3600人,分作6班背纤前行。船队有1000多只船,一路舳舻相接,旌旗蔽空。

 

乾隆清楚地知道自己第一次南巡该怎么去做,他带着圣祖康熙皇帝留给他驾驭天下的“密码”——“恩威并重”。

虽然圣意莫测,但是,我仔细研究了乾隆在塘栖留下的429字御碑,两个意思赫然在目。

“着将浙江本年应征地丁钱粮,蠲免三十万两”,另一是“倘有不肖官吏,以完作欠,从重治罪”。

六次南巡,唯有塘栖御碑才留下这一幅活脱脱的帝王心灵“画像”。

这个45岁的中年男子可不是“油腻男子”,而是驾驭天下的“武林圣手”。

 

乾隆在塘栖留下的御碑

 

乾隆说:“予临御五十年,凡举二大事,一曰西师,二曰南巡。”“西师”为了国家的统一,“南巡”为了民心的归附。

桥下,篙师缆夫牵重舟,桥上,暖风春光凌万顷。桥是沟通,是跨越,他感到在广济桥上真正悟透了自己的人生。

 

我估量乾隆走下广济桥,带着皇后嫔妃、王公大臣、侍卫扈从等一行多达 2500人,该去“郭璞古井”品龙井新茶了。

但他的爷爷康熙毕竟高他一筹,体恤民生,不扰民,“井水不犯河水”。

 

再后来,乾隆又用那张“旧船票”南巡,两次到了塘栖,见到的人都说皇上老了,不知皇上是否发现,广济桥还是那座广济桥。

 

*原文刊登于《杭州日报》

2022年12月05日 第A11版:艺术典藏 

 

 
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
TOP

BOTTOM

  • 友情链接

这是描述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