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万锤,一下都不会少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1-01-13 11:33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一把铜壶的自我修养
朱家铜艺工坊的锤击声已经响了一天,朱炳仁朱军岷父子擦了擦汗,一起走出了工坊,在办公室里用铜壶烧了一壶开水,泡上一杯香醇的龙井,小憩一会,这是30多年来朱家父子的习惯。
朱军岷(左)和朱炳仁(右)
90年代,大学毕业的朱军岷在家乡杭州,放弃了自己的本专业,帮助父亲朱炳仁一起打理从爷爷辈传下来的铜工坊。
铜壶煮水有点甜
然而当年这位铜艺的接班人并没有意识到,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条多么艰苦的道路。
中国人利用铜的历史已经有了3000年,从纯铜到青铜再到黄铜,铜的技艺不断发展,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。然而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,更廉价轻便的铁、铝制品开始占领了市场,铜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。
朱军岷提出让铜回归生活
朱军岷也很快发现,做铜匠是一场孤独的修行。一把手工好壶,需要一个10年以上工龄的铜匠工作整整15天才能成型。炉火、铁锤、铜水,是这15天里,铜匠唯一的伙伴。在金属碰撞声中,铜匠的汗水湿透衣背又干透,为的只是“能打动人心的铜壶”。
铜壶的打造步骤
这场孤独的修行已经在三代人手里进行了几十年,他们为每把壶带去五万锤的磨练,也为消费者带去带着温度的完美作品。即使父亲朱炳仁大师今年已经75岁高龄,也仍然坚持亲自上阵。
他们从不因为某种款式时兴就去盲目追随,也不会为了提高产量就放弃手造的温度。每一把出自朱家工坊的铜器,都必须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心意。它们带着时光磨不掉的光辉,也见证着朱氏工匠对技艺的“顽固”坚持。
熔铜作品《向日葵》
一些作品完全颠覆了人们对“铜器”的印象。在他们的努力中,铜制品也正在越来越受到欢迎。在公共空间,朱炳仁的铜顶作品,出现在了雷峰塔、峨眉山金顶,甚至G20的会场里,成为这些公共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饰。朱家的铜器,还常常成为国礼,被赠与到访的外国领导人。
铜仿古建筑
在私人空间,铜器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不仅铜茶壶成为了茶艺爱好者茶空间里的常客,一些镶铜的餐具也取代了瓷器,以卫生、多彩、有金属光泽的属性进入了千家万户。
铜餐具、茶具
去年,抖音在杭州推出“非遗合伙人计划”,吸引了身为省级工艺师的朱军岷的注意。他深知,这是一个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时代,非遗的传承者们有责任用现代化的方法去宣传传统文化。
抖音号@铜雕大师朱军岷 应运而生。借抖音的力量,朱军岷希望向更多人普及铜器的制作过程和铜艺的美好,让更多人关注到铜器,让铜器像木器、陶瓷、铝合金一样,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。
但遗憾也是难免的。“中国铜匠和日本铜匠同样做一个水壶,该打五万锤的时候,一下都不会少。但我们的附加值就是比他们低。这背后有培训、教育、审美、品牌化等等方面的缺陷,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尽早弥补这样的缺憾。”朱军岷如是说。
好在,随着当代工匠社会地位的提高,和朱府铜艺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,已经有了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愿意成为铜匠,让这支火热的队伍有了更多优质的新鲜血液。坚守了铜艺30年的朱家父子相信他们能够实现这个宏伟的梦想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TOP
BOTT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