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故宫看中,与《国家宝藏》牵手,还在杭州盖了3000平的铜屋......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1-06-25 15:03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让铜回归生活
在杭州的河坊街西入口处,有一座铜门面的屋子,仿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民居风格,上书“江南铜屋”四字,屋内回廊、地板、门窗和陈列的艺术品居然全是铜做的。这就是朱炳仁、朱军岷父子历时3年自费筹建、耗铜150吨的铜雕天堂。
日前,一款以殷墟博物馆亚长牛尊为设计原型的熔铜牛尊,三款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《鹿王本生图》设计的“鹿王”,在铜屋惊艳亮相,这也开启了非遗衍生品牌朱炳仁·铜和《国家宝藏》IP产业的融合之路。
从传承发展百年铜艺,到经营拓展新时代“铜生意”,朱炳仁、朱军岷这对“铜雕父子”的初心始终不变——走进时代,让铜回归生活;走出国门,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。
技艺不能只靠“守”
朱家与铜的故事,已经超过百年。到朱炳仁这一代,朱府铜艺传了四代,却也断了40年。
早在140多年前的绍兴,朱炳仁的曾祖父就创立了“朱府义大铜铺”,到第二代传人朱宝堂时,铜制品远销京城,成就了“朱府铜艺”的金字招牌。但20世纪四五十年代,因战乱等原因,铜在当时属战略物资,不得用于私人生产,祖业无奈地在朱炳仁父亲手里中断了。直到改革开放初期,随着铜市场的陆续开放,朱炳仁看到了铜业的大好时机。
重拾铜业,怎么做?
1984年,40岁的朱炳仁,站在事业的十字路口。“做,而且要快快做。”朱炳仁从头开始学习铜艺,一榔头一榔头从做铜质招牌开始。当时社会百废待兴,朱炳仁几乎做遍城里大小铜招牌。
“我是个铜匠,‘匠’字里面是一个‘斤’字,就是要我们在技艺上斤斤计较。”朱炳仁说,但技艺光靠“祖传”二字始终只是“守势”,没有创新是不会前进的。
在传承祖传技艺之余,朱炳仁对铜雕艺术进行了挖掘和研究,熔铜艺术、庚彩艺术、高温珐琅彩铜技艺……独到而创新的技法让朱炳仁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艺术作品。尤其是熔铜工艺,让坚硬的铜,化为一波波流动的水,不受拘束,形成千姿百态的肌理。
如今,以“朱府铜艺”和“朱炳仁铜雕”为核心的“铜雕技艺”,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以铜为媒,朱炳仁的文创大作经常作为国礼赠送贵宾。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,他历时半年创作的两幅巨幅熔铜彩色壁画——《万泉归海》、《清香自远》,被永久收藏,并陈列在中心大堂内。
使用是最好的保护
因父之名,2008年朱军岷以父亲朱炳仁的名字创立了一个全新品牌——朱炳仁·铜。虽有父亲珠玉在前,但朱军岷同样不觉得“守”是种正确的姿势,铜艺这条路,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走法。
“铜雕在中国历史上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,铜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,而这种文化,需要某种载体才能继承。”他觉得,铜不应该只在展馆中,应该让铜重新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。
朱军岷叮叮当当开始尝试用铜做各种日常的器物,但是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,差不多做了五六年,积压了几千件铜器产品,然而,完全没有销路。
让铜回归生活,到底做什么?与30年前朱炳仁恢复朱府铜艺一样,一晃眼,朱军岷也快40岁了,他面临一个时代的新课题。由于新材料的不断发明和使用,铜已经逐渐走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。这就注定了让铜回归生活,急不来,只能慢慢走!
2010年前后,党中央提出了“四个自信”的政策,特别是文化自信,中国传统文化被重新确立为主流文化消费,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愿意为传统手艺与传统文化买单,这让朱军岷感受到了“让铜回家”的信心。“使用是最好的保护,消费是最好的传承。”虽来路坎坷,但朱军岷相信每一步慢慢走,终会前程斑斓。
从头再来!朱军岷还需要一个契机,一个突破口
2013年,朱炳仁、朱军岷父子受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邀请,前往故宫参观并商谈博物馆文创的发展。单霁翔提出了一个概念——“把故宫文化带回家”,这一下点醒了朱军岷。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,朱军岷非常兴奋,回到杭州花了一年半的时间,以故宫藏品为元素,开发出了120余款故宫文创作品。
当单霁翔院长到杭州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参观时,看到这些产品非常高兴,提出要拿故宫最好的展馆给这些产品展览。从此以后,朱炳仁·铜进入了故宫,成为故宫博物院唯一的铜器开发经营者。
朱军岷说:“铜,不但是一门手工艺,更是有文化加持的。有了故宫、《国家宝藏》等文化顶级IP,这个资源池的能量就是源源不断的。我们所要做的,不是廉价的纪念品,而是将精华提炼出来,创造出与时代贴近的表现形式,做文创产品中的‘重器’。”
实体店是非遗老字号的宿命
“生逢其时。”朱军岷用了四个字来概括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。如今国家文化自信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兴起,传统文化强势回归,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,也带动了民间对于传统工匠价值的认可。朱炳仁·铜站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口。在产品开发和品牌拓展上,朱炳仁·铜是不拘一格、兼蓄包容的。
一方面,加强与故宫等国内外众多博物馆、景区合作开发铜文创产品,这些文创“重器”的出圈也带动了日用铜器进入寻常百姓家;另一方面,积极借助优质线上平台,进行品牌拓展。目前,朱炳仁·铜已合作线上渠道近百个,包括淘宝、京东、亚马逊、今日头条、东家等,共同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,让国潮走进千家万户。
但有一点,朱炳仁和朱军岷父子二人是不谋而合且始终坚持的——体验。“作为‘老字号’,作为‘非遗’,实体店是我们发展的宿命。”从花费3年时间自费筹建3000平方米的“江南铜屋”——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,到拥有上海M50朱炳仁艺术馆、北京798朱炳仁艺术博物馆等艺术中心,再到全国30个多重要城市历史街区、核心商圈开出100余家非遗体验馆,朱炳仁·铜始终坚持要让人触摸到铜独特的质感。
朱军岷说:“没有一家‘老字号’是只存在于互联网上的,没有一项‘非遗’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。”有了故宫、《国家宝藏》等文化顶级IP的加持,朱炳仁·铜的资源池能量变得源源不断,这也让朱炳仁和朱军岷父子更加坚定了一条路:做中国传统文化,用铜来讲好中国故事。
有市场竞争力,就有品牌生命力。去年,朱炳仁·铜相继亮相上海“一带一路”国际艺术展、第十届中国机场商业及零售高峰会议、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、第九届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、2020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年会等大型活动。
去年9月,朱炳仁·铜获得老板实业、头头是道联合A轮8000万元投资,朱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晋升为准独角兽企业。今年1月,“朱炳仁·铜”国际宣传海报在纽约时代广场百老汇大楼128大屏播出,中国铜文化再现美国。朱军岷说:“我是一名铜五代,同时也是一名创业者。我们这一代的使命,就是传承老一辈的大国工匠精神,担负起创业创新的历史使命,挖掘我们老手艺中的现代活力。”
Q1:朱炳仁·铜在产品开发上有什么独到之处?
我们非常坚持一定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。国家提倡文化自信,给我们从事文创产业赋能很大。我们选择联名故宫、《国家宝藏》等文化顶级IP,这个资源池的能量是源源不断的,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将精华提炼出来,创造出与时代贴近的表现形式。
Q2:父亲对您影响最深的特质是什么?
父亲是我的引路人。他是一个“全面”的人,不停地学,不停地变,从铜雕到书法、绘画、写诗、摄影,但每一样他都做得特别好,他的“勤奋”,时时鞭策着我不能有一丝懈怠。
Q3: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发展,您认为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?
我认为使用是最好的传承,消费是最好的保护。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更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,创造新的表现形式,研究新的商业模式,贴近年轻人。有市场竞争力,才有长久生命力。
Q4:您发起的匠二代产业联盟,主要做些什么?
我感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,有很多年轻匠人对传承传统工艺及发展面临较多困难,所以我发起了中国匠二代产业联盟,主要瞄准品牌规划、打造通路,共同探寻互联网时代传统手工技艺产业的发展新模式。
*本文素材来自公众号:每日商报
记者:李如艳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TOP
BOTT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