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没有铜印,中国古代史或会改写?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1-05-21 10:54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朱炳仁随语第十七期
《说文解字》载:“印,执政所持,信也。”古人对保护个人隐私有特别的智慧,印章最初始于“封泥”,古人在邮驿和传递信物时,先用绳子扎住物件,绳子用泥块封住,再在泥块上盖上印记,为防止他人随意拆开。这种印记就是最初的印章。
封泥
秦朝以前,印章统称为“玺”,秦统一天下后,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作“玺”,普通的印章一律称为“印”。诗人李白在《别内赴征三首》中曾说:“归时倘佩黄金印,莫见苏秦不下机。”描绘战国时苏秦在说服六国后,佩相印衣锦还乡的情景。可这里所说的“黄金印”真的是黄金制的吗?非也。
秦印
钱振伦在《文选·孔稚圭<北山移文>》中评述南朝宋鲍照“开壤袭朱绂,左右佩金章”诗句时,明确注曰:“金章,铜印也。”由此,断不是酒仙李白喝多了,或者这位“诗界大咖”存心要误导他的读者。白虽浪漫,但这件事上,还是很诚实的。因为战国时期的铜称之为“吉金”,铜印就是叫“金印”。他说的“黄金印”是实实在在展现金光耀目的铜的本色之印。
朱炳仁 山水铜印系列
大量的战国铜印的出土,说明当时铜印已经非常发达了。其制作有浇铸、镌刻两种手法,以翻模浇铸为主,战时急用的武官印多镌刻急就。铜印有青铜、红铜、黄铜之分,这些用失蜡法铸造的金色小精灵,刻凿上精心布局,以示官阶的篆文,拥有者一旦掖着,一准心鹿乱颤。
我近日翻阅了《长物志》,其中印章一节:“以青田石莹洁如玉、照之灿若灯辉者为雅。然古人实不重此,五金、牙、玉、水晶、木、石皆可为之……古掺金、镀金、细错金银、商金、青绿、金玉、玛瑙等印,篆刻精古,钮式奇巧者,皆当多蓄,以供赏鉴。”
这里谈到了太多的印材,但是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,用印最主要的是铜印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,皆银印青绶,光禄大夫无。秩比六百石以上,皆铜印墨绶。”现代学者陈直提出异议,曰:“以现时出土汉印证之,汉代不用纯金印,最多用涂金印,御史大夫章,西安汉城遗址曾出一方,系铜质,并非银质。至于二千石以上之卿官,如奉常、太仆、卫尉、大鸿胪、大司农、水衡都尉、长水校尉、京兆尹等,皆出过铜印,并非银质亦不涂银,皆用铜印。”可见汉书中高官用银印之说并非如实。
朱炳仁 山水铜印系列
印不仅是信用的象征,更是维持古代社会秩序的工具。得铜印者得权杖也,唐李颀《送崔婴赴汉阳》诗:“才年三十佩铜印,知尔弦歌汉水清。”那时候诗中常常将佩铜印作为做官的代名字了。设想一下,如果没有铜印,或者不按规矩用印,谁来认你百官公卿?古代社会秩序会造成何等的混乱?中国古代史或会改写了。
朱炳仁 山水铜印系列
讲一个“一印定乾坤”的故事,也是可见佩一铜印的重要性了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当时江苏徐州市龟山西麓施工中发现了龟山汉墓,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。
龟山汉墓面积达700余平方米,凿山而建,几乎将整座山都给掏空了。墓室、卧室、客厅、马厩、厨房一应俱全,工程浩大,气势雄伟,实为一座罕见的地下宫殿,为全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楚王陵墓。考古专家却非常地头疼一个问题,那就是龟山汉墓的主人到底是谁?考古队几乎找遍了古墓各个角落,但是都没有发现能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。
龟山汉墓
直到五年后,一个老乡上交了一枚铜印,令困扰了多年文物专家激动不已。他上交的这枚铜印通高1.7厘米,印面边长2.1厘米,不过拇指盖这点大,有那么重要吗?原来,除了背部和腹部都刻有纹饰外,上面刻着了小篆体“刘注”两个字。这一发现非同小可,它确定了龟山汉墓的主人正是楚襄王刘注。据《史记·楚元王世家》称:“文襄继立,世挺才英”,说明刘注是楚王中的才俊人物。这印让龟山汉墓成了徐州8座楚王墓中唯一一座能确定墓主人身份的墓,专家们真该感谢刘注对这铜印藏着掖着至死都不放手的这种情感。
刘注印
铜印得宠了二千余年,竟因元人王冕发现花乳石以后,以石替铜,开创了文人的“石章时代”而逐趋没落。五行不可缺金,我作为铜匠,冥冥中似乎有一种责任,来再接铜印的文脉。我在创新中发明了随机熔铸工艺,以此法创作了残缺美、沧桑美与梦幻美的山水铜印,印材表面有独特的高山流水肌理,印纽的形状更是恣肆狂放,每一枚印均为唯一和不可复制的,并于2016年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“熔山铸海——西泠朱炳仁铜印篆刻艺术展”,让古老的铜印文化“披”上了现代艺术的“新装”。
单霁翔院长亲手接下了朱炳仁为故宫制的铜玺印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TOP
BOTTOM